返回
推廣活動 2023.08.17【點子松 IDEATHON WeWe Futures:投你的未來| 展覽策展人 顧廣毅、協同策展人 詹宏祿 專訪】
2023
08.17
2023-8-17 撰寫/主持:陳郁棻、拍攝:江泳萱、協助:管書賢/簡逸君
策展人 顧廣毅(右)與協同策展人 詹宏祿(左)
你覺得未來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呢?
點子松 IDEATHON「WeWe Futures:投你的未來」是一個以 2040 年為背景的未來主題展覽,希望邀請觀眾一同思考、反思,並探索在未來世界中,科技與文化結合的多樣性及無限可能!今天我們邀請到策展人 顧廣毅(以下簡稱:顧)與協同策展人 詹宏祿(以下簡稱:詹)來和我們分享自身的策展經驗以及對未來的想像。
你覺得未來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呢?
點子松 IDEATHON「WeWe Futures:投你的未來」是一個以 2040 年為背景的未來主題展覽,希望邀請觀眾一同思考、反思,並探索在未來世界中,科技與文化結合的多樣性及無限可能!今天我們邀請到策展人 顧廣毅(以下簡稱:顧)與協同策展人 詹宏祿(以下簡稱:詹)來和我們分享自身的策展經驗以及對未來的想像。
〈情境中心〉展區
主:兩位過去的作品風格較為大膽、抽象,當初接到點子松策展邀請時有什麼特別的發想與規劃嗎?以及過程中遇上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顧:「接到邀請的時候還蠻興奮的,因為可以邀請國內外的創作者一同將設計當成工具去和觀眾溝通,甚至是讓人們進入所謂大膽、抽象的展場,讓他們一起體驗未來,並對當下生活產生反思;再來,我會希望整個團隊的思想是多元、多樣化的,宏祿和我在轉往荷蘭做比較抽象的創作前,分別是工業設計和醫療出身,也因此我邀請他擔任我的協同策展人。」
詹:「展場涵蓋兩個空間,〈情境中心〉裡邀請了十四件作品與觀眾溝通,讓大家發現不論是未來可能會出現、或是現今已出現的問題;〈靈感資料庫〉則是展出作品背後更多的研究與故事,我們選用表情符號作為與觀眾的互動媒介,它們感性、有趣,而且很可愛!挑戰的話處處都是,不論是溝通、預算、資金、尺度的拿捏等。」
顧:「台灣相對於歐洲國家較少這類展出,觀展客群也有差別,如何兼顧到一般民眾、高知識群體,甚至是樂齡、親子等,讓所有人都能體驗?我們選擇挑選一些較多層次的作品──它們在淺層上容易被閱讀,又能從深層挖出更多內容,藉以滿足各類型的觀眾,但這部分相對困難。」
詹:「考量到各國的觀展文化不相同,藝術與設計的界線也不同,例如台灣通常將設計定義為『解決問題』,導致設計展常被定義為『解決問題的作品展』,相對來說,以提出問題作為立場的點子松對國人算是衝擊的,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挑戰,但最難的大概還是溝通和抉擇吧!」
主:兩位過去的作品風格較為大膽、抽象,當初接到點子松策展邀請時有什麼特別的發想與規劃嗎?以及過程中遇上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顧:「接到邀請的時候還蠻興奮的,因為可以邀請國內外的創作者一同將設計當成工具去和觀眾溝通,甚至是讓人們進入所謂大膽、抽象的展場,讓他們一起體驗未來,並對當下生活產生反思;再來,我會希望整個團隊的思想是多元、多樣化的,宏祿和我在轉往荷蘭做比較抽象的創作前,分別是工業設計和醫療出身,也因此我邀請他擔任我的協同策展人。」
詹:「展場涵蓋兩個空間,〈情境中心〉裡邀請了十四件作品與觀眾溝通,讓大家發現不論是未來可能會出現、或是現今已出現的問題;〈靈感資料庫〉則是展出作品背後更多的研究與故事,我們選用表情符號作為與觀眾的互動媒介,它們感性、有趣,而且很可愛!挑戰的話處處都是,不論是溝通、預算、資金、尺度的拿捏等。」
顧:「台灣相對於歐洲國家較少這類展出,觀展客群也有差別,如何兼顧到一般民眾、高知識群體,甚至是樂齡、親子等,讓所有人都能體驗?我們選擇挑選一些較多層次的作品──它們在淺層上容易被閱讀,又能從深層挖出更多內容,藉以滿足各類型的觀眾,但這部分相對困難。」
詹:「考量到各國的觀展文化不相同,藝術與設計的界線也不同,例如台灣通常將設計定義為『解決問題』,導致設計展常被定義為『解決問題的作品展』,相對來說,以提出問題作為立場的點子松對國人算是衝擊的,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挑戰,但最難的大概還是溝通和抉擇吧!」
透過表情符號進行互動
主:您認為在創作作品與策展工作中,最大的差別,以及有趣的部份是什麼?
顧:「我覺得創作像你自己寫了一篇散文,你可以自行決定所有事,但策展就像編一本文集,你要如何挑選其他作家的文章、如何定義主題都是挑戰!雖然如此,如何決定主題與走向的過程都還是創作,有些展覽只是將很多很棒的作品放在一起,卻缺乏理念,感覺就像把滷肉飯、冰淇淋、雞湯放一起,雖然都很好吃,但你不會把滷肉飯和冰淇淋一起吃啊?所以我覺得策展還是有他的創作層次,甚至他可以控制整個情境與觀眾的感受。」
詹:「我同意,創作比較像對自身的向內挖掘,但策展比較像對外放送出想說的故事、或是訊息,因此透過更多元的溝通去呈現故事是重要的;就像漫畫《中華一番》裡,小當家考特級廚師的時候,用鯰魚來呈現『似麵非麵』的主題,他違反了人們對於麵食的印象,做出全新的口感,就像我們策展人不能單純順應人們對於未來的想像,更多時候我們想做的是用各種的作品和料理,去挑戰他們的既定印象。」
顧:「而創作本身是非常自由的,可以任意的挑整方向與規模;策展則會受到資金、空間等影響,也要考量到觀眾的期待,因此會比較多受限與妥協。」
主:您認為在創作作品與策展工作中,最大的差別,以及有趣的部份是什麼?
顧:「我覺得創作像你自己寫了一篇散文,你可以自行決定所有事,但策展就像編一本文集,你要如何挑選其他作家的文章、如何定義主題都是挑戰!雖然如此,如何決定主題與走向的過程都還是創作,有些展覽只是將很多很棒的作品放在一起,卻缺乏理念,感覺就像把滷肉飯、冰淇淋、雞湯放一起,雖然都很好吃,但你不會把滷肉飯和冰淇淋一起吃啊?所以我覺得策展還是有他的創作層次,甚至他可以控制整個情境與觀眾的感受。」
詹:「我同意,創作比較像對自身的向內挖掘,但策展比較像對外放送出想說的故事、或是訊息,因此透過更多元的溝通去呈現故事是重要的;就像漫畫《中華一番》裡,小當家考特級廚師的時候,用鯰魚來呈現『似麵非麵』的主題,他違反了人們對於麵食的印象,做出全新的口感,就像我們策展人不能單純順應人們對於未來的想像,更多時候我們想做的是用各種的作品和料理,去挑戰他們的既定印象。」
顧:「而創作本身是非常自由的,可以任意的挑整方向與規模;策展則會受到資金、空間等影響,也要考量到觀眾的期待,因此會比較多受限與妥協。」
〈靈感資料庫〉展區
主:前來看展的遊客相當多,點子松作為一個所謂與「全民對話」的計畫,在策展的詮釋方向,有什麼想法是希望傳遞給社會大眾的嗎?
詹:「曾經討論過較少看到同志、酷兒等相關的作品,所以希望透過這個展覽增加社會多元性,讓這些族群看見我們是有在關注這件事的。」
顧:「因為展覽和徵件主題都是『多元共融』,也就是包容各式各樣的族群,而對人類來說其他物種就是需要被共融的,所以有很多討論環境的作品;人類族群中我們也考慮了各種不論是在失能、性別、種族等議題上被邊緣化的族群,這個展覽拉近了很多面向,或許可以給觀眾們一個訊息、一個認同。」
詹:「希望能傳達未來除了有科技的應用外,也不該被它帶來的便利所侷限,希望大家能夠更發散性的去探索未來,並看見科技背後可能淺在的危機,以及那些無論在過去或未來都一直存在的問題,算是以作品作為媒介讓觀眾思考吧!我總是不斷的質疑,設計只能用來解決問題嗎?而『問題』只能定義在優化生活、提高效能嗎?我覺得這個展覽的另一個重點是,設計不只能夠解決問題,更能夠提出問題、探索議題。」
主:前來看展的遊客相當多,點子松作為一個所謂與「全民對話」的計畫,在策展的詮釋方向,有什麼想法是希望傳遞給社會大眾的嗎?
詹:「曾經討論過較少看到同志、酷兒等相關的作品,所以希望透過這個展覽增加社會多元性,讓這些族群看見我們是有在關注這件事的。」
顧:「因為展覽和徵件主題都是『多元共融』,也就是包容各式各樣的族群,而對人類來說其他物種就是需要被共融的,所以有很多討論環境的作品;人類族群中我們也考慮了各種不論是在失能、性別、種族等議題上被邊緣化的族群,這個展覽拉近了很多面向,或許可以給觀眾們一個訊息、一個認同。」
詹:「希望能傳達未來除了有科技的應用外,也不該被它帶來的便利所侷限,希望大家能夠更發散性的去探索未來,並看見科技背後可能淺在的危機,以及那些無論在過去或未來都一直存在的問題,算是以作品作為媒介讓觀眾思考吧!我總是不斷的質疑,設計只能用來解決問題嗎?而『問題』只能定義在優化生活、提高效能嗎?我覺得這個展覽的另一個重點是,設計不只能夠解決問題,更能夠提出問題、探索議題。」
協同策展人 詹宏祿
主:兩位過去的作品多專注於生物、藝術、人文與科學結合的可能,面對現今AI科技發展應用,是否在未來創作中,有其他期望突破的地方?
詹:「假設未來AI能力更強的話,會希望能夠直接把我腦海裡的畫面轉換成影片,就可以省去很多溝通的時間,也能更突破性的創造自己的世界;或是讓非人物種、生物甚至無機體,可以透過對話去建構出更友善包容的社會?曾經NASA做過一個『教海豚說英文』的實驗,雖然後來被終止了,但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部電影叫《教海豚說話的女孩》,同時也能發現到我們『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在與其他生物溝通上是不適用的,也許我們能透過AI找出與他們溝通的媒介。」
顧:「我覺得主要差別是在效率,同時它卻也剝削了基層勞工的動能。」
詹:「但我認為同時他們也從日復一日的工作中自由了,我會希望這些被受限的設計師能夠做更多想做的事,所以我不覺得這單純只是剝削,而也有可能是開啟他們的自由面向。」
主:不過另一方面來說,AI也可能因為取代了基層勞工,放大了社會經濟基礎的兩極化。
顧:「沒錯,最後就可能演變成各種經典科幻小說的情節,不過在這個面向的話,不同的社會角色看見的議題也不相同。」
主:兩位過去的作品多專注於生物、藝術、人文與科學結合的可能,面對現今AI科技發展應用,是否在未來創作中,有其他期望突破的地方?
詹:「假設未來AI能力更強的話,會希望能夠直接把我腦海裡的畫面轉換成影片,就可以省去很多溝通的時間,也能更突破性的創造自己的世界;或是讓非人物種、生物甚至無機體,可以透過對話去建構出更友善包容的社會?曾經NASA做過一個『教海豚說英文』的實驗,雖然後來被終止了,但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部電影叫《教海豚說話的女孩》,同時也能發現到我們『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在與其他生物溝通上是不適用的,也許我們能透過AI找出與他們溝通的媒介。」
顧:「我覺得主要差別是在效率,同時它卻也剝削了基層勞工的動能。」
詹:「但我認為同時他們也從日復一日的工作中自由了,我會希望這些被受限的設計師能夠做更多想做的事,所以我不覺得這單純只是剝削,而也有可能是開啟他們的自由面向。」
主:不過另一方面來說,AI也可能因為取代了基層勞工,放大了社會經濟基礎的兩極化。
顧:「沒錯,最後就可能演變成各種經典科幻小說的情節,不過在這個面向的話,不同的社會角色看見的議題也不相同。」
〈情境中心〉展區
主:從本次展覽中,我們看到許多生物與科技共生、衝突的可能,對於「科技始於人性」這句話,您們是否有不同的探討觀點?
顧:「科技是人類創造出來的,那科技與人性其實就是無法分割的對嗎?對我而言,可能會更好奇為什麼這句話會被創造出來。」
詹:「我看到這個句子的時候,首先是想去拆解它,我覺得科技對於人類就像一面鏡子,它反映出人們的渴望與對未來的希望、恐懼等,也因此它背後會牽扯到很多議題,包含我們的意識、身體、價值觀等,假設某天人類滅絕了,未來的生物也能以我們的科技去推測出人類文化的脈絡;那回到剛剛說的那句話,我的想法是如果把『人』這個字拿掉,換成別的詞呢?例如『科技始於樹性』,我們的展覽之一就是在說如果把樹作為基礎建設的話,能不能以樹的角度去重新建構新的都市景觀?所以如果把『人』字挖空,替換成別的詞彙的話,說不定能開拓更多不同物種族群的服務範圍。」
顧:「不過就另一方面來說,因為我們始終就是人類,所以只能盡可能趨近,或許永遠也無法達成與其他物種的立場替換。」
主:從本次展覽中,我們看到許多生物與科技共生、衝突的可能,對於「科技始於人性」這句話,您們是否有不同的探討觀點?
顧:「科技是人類創造出來的,那科技與人性其實就是無法分割的對嗎?對我而言,可能會更好奇為什麼這句話會被創造出來。」
詹:「我看到這個句子的時候,首先是想去拆解它,我覺得科技對於人類就像一面鏡子,它反映出人們的渴望與對未來的希望、恐懼等,也因此它背後會牽扯到很多議題,包含我們的意識、身體、價值觀等,假設某天人類滅絕了,未來的生物也能以我們的科技去推測出人類文化的脈絡;那回到剛剛說的那句話,我的想法是如果把『人』這個字拿掉,換成別的詞呢?例如『科技始於樹性』,我們的展覽之一就是在說如果把樹作為基礎建設的話,能不能以樹的角度去重新建構新的都市景觀?所以如果把『人』字挖空,替換成別的詞彙的話,說不定能開拓更多不同物種族群的服務範圍。」
顧:「不過就另一方面來說,因為我們始終就是人類,所以只能盡可能趨近,或許永遠也無法達成與其他物種的立場替換。」
展品〈親密關係的練習〉
主:最後想請教兩位策展人,由於兩位長年旅居國外,對於點子松這類未來學與推測設計的應用,在國內外的發展是否有相同或不同之處?有什麼建議想說給有興趣做嘗試與研究的讀者嗎?
顧:「台灣目前對這方面幾乎是沒有起步的狀態,以點子松為例的話,就像第一題提到的挑戰,如果民眾對於這個領域已經有基本認識,我們就可以減少很多解釋的需求,回到《中華一番》的比喻,你做了一盤超好吃炒飯,但顧客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炒飯,你就得花一堆精力從炒飯歷史開始慢慢解釋,要是對方反問為什麼要加蛋,就得再繼續說明,這是最主要的差異吧!」
主:那麼接受度上會有差別嗎?
顧:「我覺得能與觀眾面對面呈現反而容易,因為這些新領域在國際上確實就是有成效,但發聲是需要資金的,至於怎麼說服出資者就是另一種挑戰了,就像他家可能三代都只賣炒麵,能不能說服他試試賣炒飯就是你的能力了。」
詹:「在我學設計的過程中,有越來越多的新名詞開始出現,而這些名詞的興起與衰落是非常迅速的。目前我覺得『推測設計』這個詞在台灣被當作一種技術看待,但它應該是一種思考方式而不是技術,填鴨式的教學是不行的,只會讓它流落成某種公式,這是不能長久、也不健康的;而在歐洲,推測設計已經是被內化的,不需要被特別提出,作品本身的概念就足夠說明了,主要還是與國內教育有關,我們較少強調的辯論、思辨能力,在推測設計中是相對重要的,卻也是難以推廣的原因之一。」
顧:「就像電影《功夫》裡,師傅給完攻略後都會強調要完全吸收、忘掉拳法後再使用,否則只是花拳繡腿,始終不是你的東西,但攻略重要嗎?當然重要,你要有基石才能往上爬然後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這是一段漫長的過程,一起加油吧!」
主:最後想請教兩位策展人,由於兩位長年旅居國外,對於點子松這類未來學與推測設計的應用,在國內外的發展是否有相同或不同之處?有什麼建議想說給有興趣做嘗試與研究的讀者嗎?
顧:「台灣目前對這方面幾乎是沒有起步的狀態,以點子松為例的話,就像第一題提到的挑戰,如果民眾對於這個領域已經有基本認識,我們就可以減少很多解釋的需求,回到《中華一番》的比喻,你做了一盤超好吃炒飯,但顧客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炒飯,你就得花一堆精力從炒飯歷史開始慢慢解釋,要是對方反問為什麼要加蛋,就得再繼續說明,這是最主要的差異吧!」
主:那麼接受度上會有差別嗎?
顧:「我覺得能與觀眾面對面呈現反而容易,因為這些新領域在國際上確實就是有成效,但發聲是需要資金的,至於怎麼說服出資者就是另一種挑戰了,就像他家可能三代都只賣炒麵,能不能說服他試試賣炒飯就是你的能力了。」
詹:「在我學設計的過程中,有越來越多的新名詞開始出現,而這些名詞的興起與衰落是非常迅速的。目前我覺得『推測設計』這個詞在台灣被當作一種技術看待,但它應該是一種思考方式而不是技術,填鴨式的教學是不行的,只會讓它流落成某種公式,這是不能長久、也不健康的;而在歐洲,推測設計已經是被內化的,不需要被特別提出,作品本身的概念就足夠說明了,主要還是與國內教育有關,我們較少強調的辯論、思辨能力,在推測設計中是相對重要的,卻也是難以推廣的原因之一。」
顧:「就像電影《功夫》裡,師傅給完攻略後都會強調要完全吸收、忘掉拳法後再使用,否則只是花拳繡腿,始終不是你的東西,但攻略重要嗎?當然重要,你要有基石才能往上爬然後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這是一段漫長的過程,一起加油吧!」
點子松主題展覽「WeWe Futures:投你的未來」
邀請大家一起透過表情符號emoji,來探索、反思未來世界中,科技與人類文化的多元樣貌,一同發現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邀請大家一起透過表情符號emoji,來探索、反思未來世界中,科技與人類文化的多元樣貌,一同發現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 展覽期間|2023/7/1 – 10/22(週⼀休館) 10:00–18:00
- 展覽地點|台灣設計館01與02展間,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