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推廣活動 2023.05.31點子松X新一代 Let's Go to the Futures!
05.31
本次座談主題:《Let's Go to the Futures!》,邀請到知名詩人導演盧建彰與水越設計周育如總監跨界對談,一起聊聊對於未來設計的想像。
Q1. 想先請兩位老師談談對「未來的想像」?或許從個人生活經驗談起,也或許從做為一名導演或是設計師身分談起?
AGUA:對未來的想像,首先要先定義出「時間」,假設是2040,17年後,其實很多東西都已經有了蛛絲馬跡,像是高齡少子化,這是可預測的未來;
誰最需要未來學?就是做重大的投資者,例如水力發電、火力發電等,對 2040 未來的想像,你可能至少得往前推3倍的時間,也就是了解從19800年至今的教育、科技、經濟、政策等發展,推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以未來錐這張圖*來說明,有可預測的未來,也有「可欲的未來」,像是不想要發生戰爭或恐懼病毒,那我們可以一起去努力 do something,,像是目前氣候變遷,民眾有感,都希望可以為地球做些什麼,,全世界一起低碳並往淨零排碳目標前進。
*註:「未來錐」2009年未來學家 Stuart Candy 在皇家藝術學院的設計互動系運用一張圖表介紹各種潛在的未來,分為:很有可能、貌似可能與不無可能。包含著很多個從現在伸展至未來的錐形,每個錐形意味著不同程度的可能性,這其中並有「可欲的」Preferable 未來發展。
盧導:我自己則會是從我的自身去推測,假設我能活到2040那就是我65歲的時候,我父親就是65歲走的,換算天數,我剩下六千多天,我會去思考這些時間我們會「遇到什麼?能做些什麼?」,這是我自己的習慣。
一位google副總裁在近期突然辭職了,為什麼?因為他對AI發展感到不安,作為人工智慧權威的他,擔心各個企業在競爭激烈下,無法自我節制,輕易地跨越了倫理的紅線,對世界造成不可恢復的傷害。
大家知道G7*或工業4.0*嗎?那1.0、2.0、3.0是什麼?其實我們都學過,但只是應付考試。
重點在於我們如果幾乎不去追問或理解,卻只習慣單方面的人云亦云,只是追一些名詞,那很可惜。也許,我們可以從自己的角度,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不斷地追問,不斷地提出答案,才能真正的存活。
*註:「G7」:七大工業國組織(Group of Seven,簡稱G7)是一個由世界七大已開發國家經濟體組成的政府間政治論壇,正式成員國為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歐盟為非正式成員,G7並非基於國際條約設立,也沒有常設秘書處或辦公室,主席國每年由成員國輪流擔任,通過定期會晤和磋商,討論和協調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經濟和政治問題。第49屆會議於2023年5月19日至21日 在日本廣島市召開,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親自參與會議。(正好也是本場座談的前一天召開完畢)
*註:「工業4.0」是一種工業生產方式的新範式,它是由德國政府提出的,旨在推動工業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發展。工業4.0 的特點是利用先進的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實現工業生產、物流和服務的智能化、自動化和網絡化。它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並創造更多的價值。
Q2. 再來想問問老師們,有沒有開始使用AI做一些事情呢?效果或經驗覺得怎麼樣?
AGUA:我有用AI掃地機,現在用到第二代還是三代了,每次看到它掃都非常的舒暢,這是我第一次體驗到 AI 介入我的生活,最近很多同事也在使用 AI 生成的提問,雖然我們現在只是初步使用者,但可以預見到未來我們都會變成高度使用者。對這些未來的技術,我其實是感到害怕的,像是資料被竄改,或是人死亡後,還可以讀取腦袋的資料,
盧導:我想推薦大家看「艾西莫夫*」的作品,他是個小說家,為什麼要看?因為他的作品直接影響了後續包含《星際大戰》等作品,甚至在那個時候他就列出一套機器人法則。
*註3:艾西莫夫提出的三大機器人法則如下:
1.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也不得因為不行動而使人類受到傷害。
2.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這些命令與第一法則衝突。
3.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除非這樣做與前兩法則衝突。
而這些法則,至今仍被廣泛引用和採用於科幻小說及科技領域。
另外他有一本書叫《基地》*,他是談到用統計學的方式,去推論到人類文明將落入黑暗時期,因此用編寫百科全書的方式,嘗試讓文學藝術等文明產物被保留下來,好縮短那黑暗期。
我對於 AI 沒問題,但我覺得真正會有問題是「我們」,也就是「人類」,我們都想要最簡單化所有複雜的東西,當我們在生活上遇到困難、覺得不舒服,人類往往都會想辦法「略過」這些事情,而我覺得這個狀況,偷懶,往往造成不好的後果。
*註:《基地》是艾西莫夫所著的一本科幻小說,其描述了一個由統計學家哈利.谷亞所創立的基地計畫,該計畫旨在將整個銀河系的知識統整成一個資料庫以利未來的使用。故事情節講述了谷亞如何運用統計學的知識來預測未來的發展,以及如何運用基地計畫來引導未來的走向。此書被譽為是科幻小說中的經典之作,其對未來科技發展以及人類社會的思考也對當代的科學與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Q3. 在未來,人類會不會可能因為科技而失去了創意?人工智能可能被設計嗎?
AGUA:過去的未來學,都只有「高層」運用,但到了現在,卻變成一個「全民」都需要關心的事情,未來其實是一個集體意識的體現,但也就會產生往前兩步、後退三步狀況,比如剛剛講到的,我們進步了技術,但卻因為恐懼而強制延後。電影中所預測的科技技術發展,比事實慢了許多,是因為人們同時擔心科技的創造,讓人類開始處於弱勢,造成不可逆的未來。
科技是否會影響人類的創造性?這讓我想到一部動畫 Carole & Tuesday*,動畫中描述火星時代音樂是由AI所製作,這時兩個女生自己創作了音樂,真情流露因而大放異彩,時代一直都不會是單一面向,而是多元並行的。除了人類,AI 也是一種選項,當然,除非人腦無法運作,不然,就會持續挑戰各種可能。我們收集大數據並運算創造,速度比人腦快,但人類應該要決定 AI 的走向,而不是倚靠AI決定我們該前往的方向。
, *註 Carole & Tuesday :《凱洛與塔斯黛》是由渡邊信一郎執導,日本原創電視動畫作品。2019年4月播出。
盧導:我想到以前在廣告公司做完稿的時候,還得是做美勞一樣拿著剪刀在做剪貼,到後來出現了麥金塔、出現了電腦,大家一股腦兒地去學習使用技術,我覺得AI就跟這些科技發展一樣,他就是個「工具」,很多問題是AI無法取代的,例如文學、藝術等,我並不覺得會因為 AI 而沒有創意,反而會因為AI而讓創意被實現。
++BONUS題!
AGUA:問問盧導,你覺得未來世界會有痛苦嗎?
有一本書《美麗新世界》,現在很多技術的發展,其實都在減輕人的苦,例如醫美,醫療技術減緩衰老,甚至我覺得醫生這個職業在未來是很有可能被取代的;未來有多種的職業被取代而消失,衍生出更多新的職業,這也是呼應盧導,在您的世界觀裡,未來會留存的反而是類似詩人、藝術家這種感性面的存在嗎?
*註:《美麗新世界》是英國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於1932年所發表的反烏托邦小說。小說中描述了一個未來的世界,人們的生殖、工作、娛樂等方面都被嚴格控制,每一個人都被賦予了固定的身份和任務。小說中的社會統一、和諧,但同時也失去了自由和個性,並且對痛苦和不平等等問題進行了避諱和消除。這本書被視為對當時社會的批評和預警,也是對未來科技對人類生活產生影響的一個警示。
盧導:不是,我是說在報導上,詩人是會被取代的職業,但我並不認同,是彆腳的詩人會被淘汰,好的詩人會更被珍惜。
我認為,能夠掌控未來的是能夠產生創意的人,人類會產生的不完美、情感,那些會是無法被取代,且最為珍貴的東西。